剖析妒嫉心 发现了向内找的神奇

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

【圆明网】我是河北安国人,一九九六年得法。近来,我心里隐约有一个遗憾,也是一个未了的心愿,其实这个遗憾是由很大很大的仇恨化解之后仅剩的一道伤痕,前两天师父给我安排了一个机会,使我永远的消除了这个痕迹,抹掉了那段伤心的记忆,如果说消除怨恨、抹平伤痕是正常的话,那么消除疤痕使这颗心又恢复到完好如初,这不是奇迹吗?
那是在一九七六年,我的中学时代,本班一个男同学突然有一天指桑骂槐,我感觉是骂我和我的同桌,此后我们在校园中就常常听到这种侮辱谩骂,由于这个男同学的父亲是个大队书记,再加上他本人的蛮横,没人敢惹。我们也只好忍气吞声。有一天,他直接欺负我的同桌,我忍无可忍和他打起来,这样我们的矛盾就挑明了。以后在课间,他只要看见我们,就大骂不停。

后来听说是因为在讨论入团时,我们曾对一个漂亮的女同学投过不赞同票,而他是想要和那个漂亮的女同学搞对像才骂我们,好象是在替那个漂亮的女同学出气,以这种形式向漂亮的女同学示爱。我们实在受不了这种侮辱,就去找班主任,班主任也管不了,还是照骂不误,甚至还威胁我们说“白刀子進去红刀子出来”,我们害怕极了,不再愿去学校,不愿去上课,有时还逃课,我俩商量要给校长写封信,说明我们要退学的原因,但最终还是没有写,就这样忍受了一年挨骂的痛苦。

毕业以后,他俩真的结婚了。我又考上了大学。我真不愿回首那段痛苦的经历,埋在心里的恨,时常触碰那不能愈合的伤口,直到我一九九六年得法,伤口才逐渐愈合,虽然没有了恨,但还是不想见他们,后来向内找时,我发现留着这点东西也是不对的,为什么不彻底的忘掉那一段经历,把他们当作好同学一样对待呢,只是这样想了一下,没想到师父就真的给我安排了机会。

有一天晚上下班后,有同学打来电话,说他们俩口子来城里医院陪儿媳生孩子了,第二天中午要请他们吃饭,让同学们都去,我一下子兴奋起来,先感谢师父给我这次机会,然后顾不上做晚饭马上去超市买一套婴儿服作为礼物,我还想好了如何给他们讲真相。

在这过程中也有一些私心反映出来,由于我的工作不方便带礼物去上班,所以只好让丈夫先拿去,因为我的礼物是特意为化解矛盾买的,所以由我拿着礼物最合适,我想丈夫是个什么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,有了坏事都往外推的人,我怕他拿着礼物去了又不说是我买的,心里翻上翻下的不安定,总想告诉他:送给他们礼物时,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这礼物是我主动买的。可是又觉得不好,说不出口。这时我突然看到了那颗躁动的心,然后静下来想:这种状态也不对呀,这种“怕”和想表现自己不也是自私的吗?于是静静的继续向内找,我又发现了两颗人心:一是那样给丈夫下结论是不对的;二是急于表现自己也是不对的。师父看的就是我们这颗心,我主动化解矛盾,消除怨恨,师父已经看到了,如果再执着的去表现,则是又生出了执于自我的一颗人心。想明白之后把这些心全放下了,平静了,祥和了,顺其自然了。

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同学打电话说取消宴会,他们俩口子因有事回家了。尽管如此,我的心却实实在在的经历了一次荡涤,那感觉真好,没有一个细胞发出异样的信息,满身的祥和,真美妙无比。我想这可能也是师父的安排。

在继续向内找的过程中,我又发现了一颗从没有曝光的妒嫉心,实际上,我非常喜欢我班那个漂亮女生,由于她的漂亮使我产生了妒嫉,所以在可能的机会中,我就想压制她,从而造成了被辱骂的结果,想到这些,我再也不恨他们了。当然,现在看来没有入团反倒是好事,可那时我是出于妒恨而为的。

师父在《转法轮》中特别提到了妒嫉心:“妒嫉心这个问题很严重,因为它直接牵扯到我们能不能够修圆满的问题。妒嫉心要不去,人所修炼的一切心都变的很脆弱。这有一个规定:人在修炼当中,妒嫉心要不去是不得正果的,绝对不得正果的。”

我以前真没有想到有这么严重,现在想来真是可怕。由于怕别人超过自己而产生妒嫉。一个毫无能力的人,都因妒嫉去欺负、压制别人,如果有了权力,他会以更残忍的手段去伤害她人,这真是一个使人走上魔道的根本执着呀,我们把它剖开分析一下:一、有轻微妒嫉心的人,只会升起一股妒恨,自己感觉难受,并不伤害他人。二、妒嫉心稍大时,内心的不平首先伤害着自己,当承受不住时,就会用嘴发出去,表现出挑拨离间、搬弄是非、贬低别人。这时由于有了向外发泄的漏洞,外魔也会趁机钻進去操纵人,如不知悔改,妒嫉心会越来越大。三、妒嫉心滋养了外魔以后,会使其急剧膨胀,特别是有了能力和权力后,他更肆无忌惮的伤害他妒嫉的人或人群。这样很可能将该人完全魔变。

感谢大法的威力和师父的无量慈悲,让我认识到妒嫉心的危害,发现了向内找的神奇。

* * *

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
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